“回头看”让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落地有声
为进一步检验和巩固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成效,确保建议真落实、问题真整改、监督真见效。9月4日,津市市人大与市检察院召开工作联席会,就今年以来转化办理的涉高标准农田管护、电动车违规充电整治、道路交通安全保护等公益诉讼案件共同开展现场“回头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久平、市检察院检察长徐文辉、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以及市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参加。
源头治理,让“飞线充电”无处遁形
“回头看”第一站,来到了随机选取的部分住宅小区,现场了解电动车“飞线充电”集中整治效果以及充电场所设施建设配备等情况。
“之前小区缺少充电设施,电动车乱停乱放、违规充电的现象很多,我们也担心引发火灾和触电事故。现在小区里新建了便民充电站,扫码就能充电,既安全又便民。”现场居民对治理成果点赞纷纷。
这一便民利民的改变源于今年一场专项监督。为了有效防范电动车火灾事故发生,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津市市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结合“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将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小区电动车充电安全管理的建议”进行转化办理。针对住宅小区“飞线充电”乱象多发频发、充电设施配备不足等问题,通过“检察建议+公开听证+跟进监督”方式,督促相应职能部门全面履职,联合开展集中整治,增设充电场所设施,从源头推动治理,既满足了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的刚性需求,又大大降低了此类火灾事故的发生概率。
长效管护,让高标准农田焕发生机
第二站,则来到了乡镇的田间地头。与上次所见不同,眼前一大片绿意盎然的高标准农田之上,二季稻正在茁壮生长,田埂上的废弃垃圾也不见踪迹。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举措。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津市市检察院以落实上级专项活动为契机,并立足耕地保护方面的代表建议,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情况开展了专项监督,调查发现已建成的部分高标准农田上存在废弃垃圾未清理、水利基础设施破旧等管护不到位情形,可能产生危害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的连锁反应。
对此,津市市检察院充分运用检察建议程序,督促相关单位在辖区内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及堰塘沟渠废弃垃圾“大清理、大扫除”行动,共计清理面积2000余亩,沟渠机耕道扫障除杂10余公里;同时推动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挥镇村两级田长及各村人居环境协会作用,明确管护主体,多措并举助力高标准农田发挥长期效益。
全面建设,让“益”条乡路周道如砥
“回头看”第三站,是位于两村交界处的朱亮桥水库。该水库大堤道路作为集堤防、交通要道为一体的重要纽带,日常途经车辆众多,但此前仅为碎石铺设且长期坑洼不平,两侧无防护栏、路灯等安全设施,影响日常通行、车辆货运及防汛抗旱期间物资运送等方面的安全。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道路坑洼破损、安全设施缺乏等问题看似微小,安全隐患却大。看到问题,听见需求,津市市检察院便主动回应群众关切,针对此项代表建议及时进行调研,并通过专项报告、联席会议等方式,将代表建议转化为切实的检察建议,推动辖区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成水库大堤道路修建及路面硬化416米,并全面铺设草皮、安装防护栏及路灯,有效消除农村道路安全隐患。同时检察机关通过个案办理,推动相关单位进一步对城乡道路开展综合治理,以“我管”促“都管”切实守护群众出行安全。
最后,“回头看”一行还调研了校园周边食品摊贩经营管理等问题,并回到市检察院开展会议座谈,对相关落实整改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并就如何防范问题“反弹”、如何实现长效治理、如何体现法理情相融等事项充分探讨,寻求最优解决路径。
今年以来,市检察院全面开展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以“转化一条建议、解决一项难题、落实一份责任”为目标,对转交的代表建议全面梳理,结合社会民生需求与公益诉讼检察职责,以“安全”一词为主题,聚焦耕地粮食安全、公共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校园食品安全等重要民生问题,共计转化相关代表建议6份,并通过多元化监督方式,取得良好转化办理效果。
“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是服务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今天我看到转化办理的案件整改效果都很好,安全隐患消除了,老百姓更放心了。这说明我们这项工作没有建‘空中楼阁’,而是真正接了地气,落在实处。”郭久平同志对此次“回头看”情况表示满意,并肯定了检察院积极转化落实代表建议的方法和力度。
“回头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走”,下一步,津市市检察院将常态化开展此项工作,依法能动履职,坚持跟进监督,做好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的“后半篇”文章,将人大监督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相互协调、有机贯通,让检察建议连接代表建议,“益”路通向民生,开花结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